山野 │ 專題

釣魚湖泊生態學釣魚湖泊生態學

釣魚湖泊生態學釣魚湖泊生態學
撰文/李嘉亮.攝影/李嘉亮
2016/09/12發表,已被閱讀6,438次

很多喜好池塘垂釣的朋友,一定有這樣的疑問,為甚麼野塘的魚都不會很多,人為放魚收費的釣魚池塘,魚都很多,關於這個問題,多數人可能粗淺的想,釣魚池塘魚多,是因為人為放魚的緣故,野塘沒有人放魚,所以魚少體型小。但是聽釣魚前輩講,古早的時代,很多野塘魚都很多,現在「生態破壞」,所以池塘沒有甚麼魚了

「生態破壞」四個大字,似乎為一切的環境改變,以致於野塘沒有魚,找到了解答,如果再追問下去,到底「生態破壞」更詳細的意義是甚麼,幾乎無法從一般人,甚至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學生,問出一個所以然來,有些學生可能還會回答像是:外來種入侵,水質污染等等若干細節微末的答案。同樣的問題,久居鄉間的農夫則回答,農藥打太多了,湖岸作成水泥等等,兩者對照之下,並沒有誰比較高明,顯然高等教育的相關科系,將生態理論運用於實際的能力仍有待加強。

重建野糖生態系,是一門辛苦又複雜的學問,國內剛起步,但是釣友卻都缺席,實在令人擔心釣魚活動的未來發展。

有機與無機環境因素

湖泊的生態主要受到有機與無機環境因素左右,簡單的說,無機環境指的是無生命的影響因素,例如: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等。有機的環境指的是有機體、有生命的部份,例如:水草、樹木、魚、蝦等等,枯葉已經沒有生命,卻還是有機體,還是屬於有機的環境因素。不過這兩個艱澀的名詞,可能已嚇退很多人,所以本文希望盡量用通俗的文字,讓釣友了解湖泊生態,儘量避免過於咬文嚼字。

釣友關心的池塘有沒有魚,其實牽涉很廣,是一門需要鑽研的胡找生態學。

在湖泊生態系裡,無機與有機的環境因素,並非單獨存在、單獨做用於湖泊,而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但為了說明,必須分開獨立討論,雖然分開獨立討論,卻無法避免牽扯到其他有機或無機因素,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舉個簡單的例子,陽光照射湖泊水面,使湖泊水面溫度提高,面積極大的大型湖泊,因為陽光曬暖了表面的湖水,加熱湖面的空氣,使熱空氣上昇,附近的冷空氣近來填補,空氣激烈對流產生風。台灣沒有幅員夠大的大型湖泊,否則您將見識到湖面熱對流產生的強風,強風吹拂湖面,甚至在風尾處產生大浪。中國蒙古的呼倫號特湖,就經常因此產生三米高的大浪。

湖面颳起了風,將溫暖的表層湖水,持續吹向固定方向的湖畔,位於風尾的湖畔蓄積大範圍的溫熱水,使得魚群躲避而無魚,風向不僅僅影響有機因素的魚,也影響無機因素湖水的溫度。在台灣夏季持續的西南風,常常使湖畔的東北面(迎風面)湖水溫度太高而釣不到魚,即使風力不強不影響揮竿拋投,溫水仍然導致釣友釣無魚。這些也許可以當作垂釣的經驗和秘訣,但是在相關的學術著作,都不難找到解破釣魚經驗的學理。

釣無魚,未必是閣下釣技差,或是餌不對,其實是風向將湖表的熱水吹向您這邊,所以該區的魚都跑光啦。

同樣的無機環境與有機環境也會相互影響,陽光、風向影響湖泊的水溫分布,在比較人工化的池塘,固然造成溫熱水聚集在風尾,使垂釣成績很糟糕,若加上有機的因素,可能又是另外一個局面了。除非受到人為的干擾,否則湖岸較為平淺的水域,都會生長多種不同類型的水生植物,大面積的水生植物,俱有降低被風吹來溫熱水溫度的能力。

舉例而言,樹蔭底下為何較為涼爽,因為樹蔭遮蔽陽光,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其二,因為植物的根系吸水,送到樹冠降低樹葉的溫度,水分吸熱蒸發,留下礦物質供樹木生長。樹冠溫度降低,附近的空氣溫度也降低,人在樹下自然會覺得涼爽。同理,湖岸的水生植物,也許遮蔭使陽光不照射入水,減少水溫上升的效果好壞差很多,一如樹木,水生植物吸收溫水的熱量,增加蒸散作用效率,濃縮礦物質,以利植物體生長,而具有降低水生植物體附近水溫的效果,此效果與水生植物密度大小成正比。

目前一般人很難有這樣的經驗,早年台灣湖泊生態未受破壞,在水生植物密度極高的湖畔,涉水摸田螺、抓蝦,都可發現水面溫熱,稍深水溫即明顯變低,這就是水生植物降低湖畔水溫的效果。所以在當時,迎風面只要風不太強,不影響揮竿拋投,水深度夠都可垂釣,並沒有十分明顯釣況變差的情況,是又是有機因素(水生植物),影響無機因素的絕佳例子。

池畔的水生植物能有效防止水面溫度過熱,使魚群分佈更平均,吃餌時間延長,箇中道理誰懂?

湖泊生態系無法獨立討論

湖泊生態系無法自外於其他生態系,無法單獨討論,這一點在台灣,問題又特別嚴重。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很多湖泊所在地的地質都非常堅硬,因為地質十分穩固,很多著名的湖畔,都有數百年屹立不搖的古堡、莊園,但是台灣的湖泊水體小,地質又特別不穩定,一次的地震,或者兩次的豪雨沖刷泥沙進入湖泊,這個湖泊可能就此湮滅而成歷史名詞。

台灣中高海拔的湖泊,因為四周山地沖下大量泥沙,湖泊淤積快速而且極度平淺,嚴格說來不算是湖泊,而是沼澤。
中國式造景池塘聞名於世界,卻是嚴重違背自然生態的人工產物,盛名背後,其實是嚴重的遺憾。

如果湖泊附近的森林被開發,山坡地的泥沙失去森林植被根系的固定,也許不需要大天災,連續幾年正常雨水沖刷,泥沙進入湖泊,這個湖泊恐怕就此消失不見。泥沙淤積於湖泊,導致湖泊陸化的情形,其中關鍵的泥沙,屬於無生命的物質,這是屬於無機因素,夾雜在泥砂之中,森林地表的腐植土、落葉、枯枝椏甚至樹幹等等,這些則是有機的因素,原本不存在於湖泊裡面,可能是自然因素的地震、豪雨,也可能是人為濫砍森林,加速這些有機、無機因素進入湖泊,當然對於湖泊的生態造成衝擊,這都述說了湖泊生態系,與附近的山岳、丘陵、農耕地有密切的關係。

湖泊有機因素的變動,除了來自湖泊附近山地,沖刷進入湖泊的有機影響因素以外,很多種動物,例如;爬蟲類的烏龜、蛇,兩棲類的青蛙,可能由一個池塘爬行進入另一個池塘,這些有機因素當然對於湖泊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多種善於飛行的昆蟲,如大家熟悉的蜻蜓,也會把有機的影響力帶入或帶離湖泊。而最具影響力的例子,可能就是釣友最耳熟能詳的小白鷺與土鯽魚的故事。喜歡吃淡水魚的小白鷺,在湖畔淺水處涉水,伺機捕捉小魚果腹,土鯽魚的受精卵有粘性,湊巧黏在小白鷺的腳上,不久小白鷺飛到附近另外一個沒有土鯽魚的野塘,雙腳踩入淺水中,土鯽魚的受精卵湊巧孵化變成魚苗游入湖中,在不知不覺中,小白鷺把土鯽魚苗帶入一個沒有魚的野塘,為土鯽族群的增加做出貢獻,最後這處土鯽魚漸漸增加的野塘,成為另一處提供食物給小白鷺的野塘,兩者共蒙其利。

棲息在野塘的貢德氏蛙雖然非垂釣對象,卻是鰻、鯰、鱉的捕食對象,每一種生物在生態系中皆有其價值。

應該有其他種類的湖產淡水魚,也是利用同樣的途徑,開拓生活的領域,不過湖產淡水魚受精卵十分脆弱,有可能經由水鳥,傳遞到距離數公里內的野塘,再遠就不太可能了。相同的情況,有各種水生植物的種子、果實,也是經由水鳥傳播,但植物的種子耐旱,傳到數十公里、數百公里遠都是有可能的。台灣原野大量開發,許多野塘被填平,野塘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水鳥再也無法將魚卵,傳遞到曾經有魚、現在沒有魚的野塘,讓野塘喪失魚類資源的自我恢復能力,其他水生昆蟲,恐怕也面臨同樣的危機。

絕大多數湖泊的水,都不是只依賴雨水的挹注,也就是說,湖泊的水源,除了雨水直接下到湖裡以外,可能雨水先下到湖泊四周的土地,在地面形成涇流(不形成溪流、亂亂流的水),然後進入湖泊,這些涇流水在地面流動,必然與土地產生有機、無機的關連,然後再影響湖泊,例如:將蚯蚓沖入湖中,成為魚類的食物。可能雨水變成溪水,再注入湖泊。有些湖泊有地下水的挹注,是在淺岸就冒出湖盆?還是在湖底深處冒出來?這對湖泊而言,所造成的影響不盡相同。有些湖泊的水會成為溪流河川的源頭,流出去的水最後變成河川,甚至注入海洋,不論溪流是注入湖泊,還是湖泊的水變成溪流,這些溪流河川棲息的動物,必然和湖泊有生態的關連。不論水以哪種形態注入、流出湖泊,必然產生不一樣的生態影響,這些都是湖泊生態,無法自外於其他生態系的最佳說明,也是每一個關心湖泊生態的人,不可忽視的重點。

野鱉也是釣友趨之若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