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 │ 技術

淺談潛水意外淺談潛水意外

淺談潛水意外淺談潛水意外
撰文/橘子鯊.攝影/邢正康 左承偉
2012/02/21發表,已被閱讀10,198次

不論從事任何戶外活動,都有其潛在的風險,各項意外的發生也時有耳聞。而潛水總讓人覺得它是種高風險活動,我想這大概是跟活動地點—「大海」有關吧!因為在水裡人類無法自行呼吸,遇到意外時若在水面漂流無法到達陸地也往往求助無門,種種的因素會讓不了解潛水者覺得它是危險的活動。

以下筆者就粗淺的從幾個觀點來討論潛水意外,也希望各位潛友能因此趨吉避凶。

環境因素

潛水最常發生意外的原因就是在海況不佳下進行潛水活動。

浪大的礁岩地形不是好的出入水處。

海況不佳時,出入水的困難度會增加,水下能見度降低,體力消耗變大,同時水溫也可能會降低,這種種變化都不利於潛水活動進行,所以潛水員應該要視自己的能力及經驗決定是否要下水,千萬不要勉強入水。若是不太會判斷是否能下水的新手,筆者這裡提供一個簡單的原則:當我們站在入水處的岸邊,波浪高度超過膝蓋以上時,就請認真考慮是否要下水。

萬一出水時才遇到浪況不好的問題,第一時間要先遠離激浪區,避免受激浪影響而撞擊礁石,尋找能安全上岸的地點(通常是背風面的避浪區),以最快速的方式脫去蛙鞋,盡速離開碎浪區。

此外,各潛點的水流狀態及水下的環境也要多加留意,要到一個沒去過的潛點潛水時,最好先有識途老馬帶路或至少要先請教他人水下的環境狀況如何(也就是潛水簡報),有了對潛點的基本概念再下水,會玩得比較盡興也比較安全。

水下生物

決大多數的水下生物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會被水下生物咬傷或中毒,往往都是疏忽或玩弄生物產生的結果,所以避免被水下生物傷害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不要接觸及玩弄水中生物。同時做好保護措施,維持中性浮力,穿著防寒衣,手戴手套,都能避免不小心觸碰的意外。

臭都魚是常見的刺毒魚類,採集體活動,但只要不用手抓牠就不會發生生意外。
美麗的簑鮋(獅子魚),鰭條的硬棘就是毒刺,甚至會讓人嚴重過敏,因此在水下別看牠慢慢地漂游,就試著去抓牠。

生理及心理因素

這邊說的就是人的因素了。在水中因身體機能出現問題而導致意外常佔很高的比例(如潛水時心臟病發作),所以凡是有全身系統性疾病病史的潛水員,或是年過45歲者,都應該格外注意身體的狀況,每年需定期做身體檢查並且向醫師諮詢,是否適合潛水活動。

心理因素方面,若是嚴重恐水或有任何疑慮的人,都應慎重考慮是否從事潛水活動,因為太過緊張的情緒必然產生極大壓力,進而影響正常的判斷力,當意外狀況發生時就容易因驚慌而發生更嚴重的事件。

多人一起參加潛水活動並由合格潛水導遊帶領,就可以大幅降低風險。

若是在潛水過程中發生意外,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驚慌」!停下所有的動作,深呼吸,冷靜思考問題來源,進而解決問題,順利地回到水面。這就是意外處理的基本原則。當然,面對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平時應該多與教練或潛水長討論各種可能狀況,當狀況發生時也較容易冷靜地解決問題。

裝備因素

以目前較新式的裝備而言,只要是有經過正常的保養程序,在水下出問題的機率都很低。裝備意外大多來自於缺乏妥善保養或錯誤使用,除非廠商有特別的規定,否則應該每年經由合格技師做裝備保養,並且以正確方式使用之。

熟悉自己身上的裝備是安全的第一步。

而外出潛水最常發生的小意外就是:氣瓶的O環破裂,導致一級頭無法與氣瓶氣密而漏氣,在此建議潛水員可以準備幾條O環帶著,以備不時之需,否則好不容易到了海邊,卻因為這樣的小問題而耽擱了潛水活動。

潛水模式

有些人潛水喜歡潛得深、潛得久,但這並不可取。任何大深度潛水都有其潛在的危機,身為一個負責任的潛水員應該避免將自己的潛水模式逼到極限,也就是說潛水過程中不要超出免減壓潛水的範圍,而且應該盡量保守,以策安全。

若真的對大深度潛水有興趣,那便不是休閒潛水的範疇了,應該要接受專業技術潛水的訓練,並配合適當的裝備與準備後,才去從事技術潛水。

結語

潛水可能發生意外的情況很多,上述的文章僅就環境、生理、心理、裝備等大項的因素做簡單的介紹,無法將所有的可能列入其中,但最好的潛水意外預防方式就是小心至上!所以最怕的就是潛水員莽撞行事,在不適合的情況下進行潛水活動,如此發生意外的機會當然大增。最後,謹以此文敬祝各位潛水愛好者潛水平安!